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林中漫步 博客

行走 聆听 感知

 
 
 

日志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2012-03-25 09:26:40|  分类: 风土人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 林中漫步 - 林中漫步 博客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破破烂烂垃圾遍地的所在就是阜民池。阜民池俗称南大池,位于林州市振林路和阜民街交叉口东南角,隶属于振林街道办事处南关村。在旧时的城区版图上,阜民池处于城市南端,故有南大池的俗称。
 
 
  阜民池历史久远,以前没有自来水的古代,这里是附近居民吃水的地方,这是生活需要。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南大池和附近的龙头山之间的故事和关联,传说龙头山原是一条活龙.白天静静的躺着,夜晚没人的时候,来喝里城南大池里的水。南大池引的是桃园河水和黄华水,所以这里的水都是圣水,巨龙喝了,就能脚瞪金银山,触角冲上天,长双铁翅膀,飞向红日边.到那时,太行山五谷丰登,六业兴旺,还要出一斗的芝麻官呢。
 

  南蛮子看出了这个玄机,坐不住了,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要在龙头上盖座塔,好压住这条龙,不再往前动.这天,他趁巨龙静卧熟睡之机,连夜修建了镇龙塔,龙再也动弹不了,幻化成了现在的龙头山,林州没出一斗芝麻官,倒是出了一斗泥瓦匠。
 
 
 
  传说没有历史考证,可以考证的是南大池的确引来的是桃园河水,《重修林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六年,县官洪寅疏浚桃园水,由南关阜民池引入南门,然后渠水过县衙后注入学宫泮池(即当今文庙附近),然后流出来后注入东门城壕沟(现在的老邮电局附近)。
 
 
  林州古代是个缺水的地方,城镇的发展和生存首要的是解决吃水问题,翻看古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记录。民国《林县志》卷10《风土·生计》:“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汲,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因而凿井开渠,尤切于民生日用”。林县除县城之北,姚村之南较小范围内可凿浅井外,其它区域打井很困难。民国《林县志》卷14《金石》:其“凿井浅者百余尺,深者倍蓰(五倍),绠如牛腰,一人不能举,岁当暑旱泉缩,居民环井而立,炊时瓶罂不盈,民大以为苦。村落凿井尽土而无水者,潴雨水以饮”。面对林州生活用水困难情状,地方官员前后相承皆无可奈何。

 
  即使是古代的林州行政中心所在的林县县城同样面临生活用水的困难,城北水车园、大小菜园、逆河头等附近凿井较易,而其它区域则苦于汲水,而县城南关尤其艰难。明代郝持所写《新开阜民池记》,收录在民国《林县志》卷18《补遗》中,在这篇文章中说“掘井数十仞辄不及泉,是以汲水者猬集相待,间有弱者,至终日不获举火”。在林县治所西北、西南20余里有黄华山、天平山,山间四季有泉水河流涌出,所以解决县城生活用水最好的办法是修筑水渠将远处的山水引至县城,引来之水则蓄积于池,以改变县城生活用水状况。
 
 
  早在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知州李汉卿凿渠导天平山水自西南引入城壕,民人汲饮甚便。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提学副使王敕凿渠导黄华山水自北引入城壕,与天平山水汇流人池,渠曰“永利渠”,池称“广会泉”,后来二渠淤塞。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分巡河北道李廷谟开渠凿池于旧南池之右,引天平水注之。
 
 
  到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谢思聪,觉得水池狭小而且还渗漏严重,捐献自己的工资——俸禄对水池加以修缮,铺砌灰石,使池中蓄水不涸,此池正式定名为“阜民池”,大大方便了县城居民吃水的便利。
 
 
  解放后,随着用水条件的改善,自来水首先在县城使用,南大池的功能日益衰竭,周围民居扩充占领了周边地方建房,把个活生生的历史文物包围在房屋之中,不能透气。现在,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南大池,这是我市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中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对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迹、打造城市景点、改善城市品位有积极的意义,漫步住在南大池附近,摄以记之,待到大池竣工后将再摄它的全貌,并做对比。
 
 

 01、拆迁现场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 林中漫步 - 林中漫步 博客
 
 
 

 02、城市的规划如果没有前瞻,到处乱建,建设然后再拆迁,浪费很多钱财。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 林中漫步 - 林中漫步 博客
 
 
 

03、曾经的历史遗迹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 林中漫步 - 林中漫步 博客
 
 
 

 04、大池全貌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 林中漫步 - 林中漫步 博客
 
 
 

 05、期待着这个城市景观和历史遗迹早日焕发青春

[原创]阜民池的前世今生 - 林中漫步 - 林中漫步 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1626)| 评论(10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